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記者 李灝 丁文文 王小暢
澄邁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家專
如果一個地瓜有記憶,那它多半是橋頭地瓜味兒。
中國有個海南島,海南島有個澄邁縣,澄邁縣有個“橋頭地瓜”。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富硒土質優勢,成就了它特有的美味:肉質厚實,香甜粉糯,細膩無絲。
一個地瓜興一方產業。2009年到2022年,種植面積從400畝擴至3.3萬畝;年產值從300萬元增至5.2億元,從暢銷國內的厚積薄發,到遠銷海外的自信從容,橋頭地瓜正用心譜寫著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
一個小小地瓜是如何蓬勃發展成一個產業、帶動一地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近日,由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聯合澄邁縣融媒體中心組成的采訪組,走進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進行了尋訪揭秘。
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喜獲豐收,村民在挖地瓜。記者 林鴻羽 攝
種植農戶:“地瓜樓”和“地瓜車”都是種地瓜賺來的
井然分布的漂亮小樓,不時穿梭的時尚轎車,特色濃郁的地瓜廣場,沁人心脾的地瓜咖啡……步入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到處洋溢著小地瓜種出的甜蜜新生活氣息。這些小樓和轎車,村民都稱之為“地瓜樓”和“地瓜車”。因為“都是通過種植地瓜賺來的。”
在村里的地瓜主題休閑廣場,巨大的地瓜雕塑格外惹眼,“這是我們村的地標!”指著雕塑上面一行“世界長壽之鄉——中國富硒地瓜第一村”的宣傳語,村民們頗為自豪地介紹。
沙土村村民潘永源(右一)和橋頭地瓜產銷協會副會長王永敢(右二)跟采訪團分享勤勞致富的經驗。記者 林鴻羽 攝
“來,嘗嘗我們的地瓜。”在沙土村橋沙驛站,一見面,橋頭地瓜產銷協會副會長王永敢遞過來一盤香氣四溢的蒸地瓜。
“一口下去粉糯、綿密如沙,口感與板栗相似。”配上一杯“地瓜拿鐵”,唇齒間回味著香氣宜人的地瓜味。談話間,王永敢向記者講起了橋頭地瓜的故事。
1996年,橋頭鎮首次從日本引進地瓜脫毒種苗,但當時條件所限,無法大規模推廣;
2007年,沙土村返鄉創業大學生王文克帶領一百多戶農民種植了200多畝地瓜,當年就創收20多萬元,農戶嘗到了甜頭,也更加堅定了大伙兒種植地瓜致富的信心;
2009年,橋頭鎮聯合海南省農科院,成功培育出適合沙土種植的“高系14號”全新脫毒種苗,種出的地瓜皮薄肉綿、口感軟糯、營養豐富,從此有了自己的特色與口碑;
20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澄邁橋頭地瓜”,由此開啟澄邁橋頭地瓜的品牌旅程;
2022年,橋頭地瓜種植面積達3.3萬畝,年產值5.2億元。
沙土種地瓜,地瓜富“沙土”。
“種地瓜像存銀行錢一樣,到時間挖,這就是錢!”王永敢這樣形容著帶富一方百姓的橋頭地瓜。
“作為世界著名‘長壽之鄉’,世界富硒福地,澄邁產出的農作物富含硒元素,營養價值極高。沙土村也被譽為‘中國富硒地瓜第一村’。”走訪中,村民們的話語中流露出滿滿的幸福感。
而隨著橋頭地瓜產業發展壯大,更多沙土村村民在家門口致富增收。
“地瓜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今年53歲的潘永源黝黑的臉龐露出笑容:“收入有了保障,生活也越來越有奔頭。”
靠著種地瓜賺來的錢,他不但供三個孩子上了大學,還蓋了“地瓜樓”,買了“地瓜車”,日子越過越紅火。
“沙土村祖祖輩輩靠種地瓜過活,地瓜是供填飽肚子的糧食之一,吃不完就拿來喂豬或是釀酒。”潘永源回憶,“早年間,地瓜畝產低、賣價也低,要靠它發家致富,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之前靠著開工程車拉沙石和打零工掙錢的潘永源在2009年開始了種植地瓜。“開始還有些擔憂,自己沒有技術,種不好。”村里不定時組織種植培訓會,邀請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逐漸打消了他的顧慮。
“不愁賣,有銷路才有信心種下去。”嘗到了甜頭的潘永源逐漸掌握了科學種植地瓜的技術,地瓜種植規模也從最初的兩三畝擴展到現在的二十多畝,一畝地年收益至少上萬元。
除了種植地瓜,閑暇之余,他還用傳統方法釀起了地瓜酒售賣。如今,他的生活像地瓜一樣越來越甘甜。
潘永源只是沙土村種植戶的一個縮影。目前橋頭鎮超過4000戶農戶種植,戶均收入從2006年的1.8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13萬元。橋頭地瓜已成為其重要的支柱產業,沙土村農民群眾在橋頭地瓜產業的帶動下,紛紛走上致富道路。
伴隨著橋頭地瓜產業崛起,沙土村的生活也在悄悄發生著改變:“地瓜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行駛在村落的“地瓜車”日益增多、往返的冷鏈運輸車越來越忙、村里進駐的快遞公司越來越多……
村民在挖地瓜。記者 林鴻羽 攝
地瓜書記:有“身份證”的橋頭地瓜,讓越來越多的人聞“香”而來
一方水土,養一方地瓜。
“富硒沙土很細松,我們都是采用徒手刨挖,這也是為了保障橋頭地瓜的最佳品相。”烈日下,橋頭鎮沙土村委會昌堂村村民楊應本坐在松軟的沙土地里,一手拽著地瓜藤,一手稍加施力,一串地瓜就被完好拔出。
“地瓜挖出來就被合作社收走,根本不用操心。”楊應本笑得合不攏嘴,“這地瓜雖小,收益大。”
香、甜、粉、糯……優良的橋頭地瓜品種鋪就了村民的“致富路”。
橋頭地瓜為何能“味美于諸地瓜”?
“世界地瓜看中國,中國地瓜看橋頭。”說起橋頭地瓜,橋頭鎮沙土村“地瓜書記”、橋頭地瓜品牌創始人王文克頗為自豪。
作為土生土長的沙土村人,王文克對這里的一切再熟悉不過,“這里屬熱帶季風海洋氣候,四季不明顯,雨季分明,干涼同季,終年無霜。加之富硒土質優勢,使得種植出來的地瓜多為長果形,色澤明亮,果皮薄呈紅褐色,果心呈淡黃色,味道香甜粉糯、粉而不噎、軟而無絲,有板栗般香味和口感,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及微量的硒元素等。”
帶著淡淡板栗香的橋頭地瓜近年來已成為全國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線下售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個主要城市,出口泰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線上相繼入駐天貓、京東、拼多多、抖音等電商平臺,銷售覆蓋全國。橋頭地瓜“詩和遠方”的美好愿景正一步一步照進現實。
“截至目前,橋頭鎮共有53家地瓜種植專業合作社(企業),形成了集種植、管理、貯藏、加工(分級包裝)、銷售、運輸于一體的產銷模式。”王文克很欣慰。
乘著“產業融合”的東風,橋頭鎮將地瓜與文旅相融合,還建了地瓜博物館、橋頭地瓜文化館、橋頭地瓜主題休閑廣場、橋沙驛站,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橋頭地瓜的品牌價值與附加值因而大幅提升。
事實上,在奏響“橋頭地瓜”發展新樂章上,從2012年開始,澄邁縣每年都會在沙土村舉辦橋頭地瓜文化節,免費提供蒸地瓜、地瓜條、地瓜汁等豐富多樣的地瓜產品;舉行玩游樂園送地瓜、挖地瓜比賽等趣味活動;宣傳地瓜引進中國及海南的歷史、地瓜的營養價值等知識。
在王文克看來,這也賦予了橋頭地瓜經濟文化價值,讓橋頭地瓜品牌走得更遠。
“為保證地瓜品質,橋頭地瓜在采收、分揀、包裝時還是以人工為主。”走進澄邁橋沙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地瓜分揀車間,工人們正熟練地將新出土的地瓜根據其大小和品相一一進行分揀、裝箱、打包、裝車,一片熱火朝天忙碌景象。
“橋頭地瓜實行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我們為村民建立種植檔案,對其種植的地瓜進行統一檢測、包裝、定價和銷售,并免費提供種植、銷售培訓。”王永敢拿起橋頭地瓜包裝箱說,“橋頭地瓜‘一箱一碼’,消費者掃描紙箱上的二維碼,即可查看橋頭地瓜的防偽溯源、價格指數等信息。”
“我們是有‘身份證’的橋頭地瓜。”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聞“香”找到橋頭鎮,尋味橋頭地瓜。
村民在挑選打包地瓜。記者 林鴻羽 攝
今年35歲的王昌鐘做電商已有近十年光景,“每年地瓜豐收季都會過來沙土村采購發貨。在天貓、抖音平臺上,每天有兩三千單的業績,一個月有25噸的銷量。消費者偏愛橋頭地瓜,回購者居多。”
如今,橋頭地瓜“觸網”銷售,網絡訂單紛至沓來。橋頭鎮已成為電商平臺上地瓜商家的聚集地,每到地瓜季,五湖四海的電商紛紛被“吸引”過來,從田間地頭到地瓜基地,隨處可見他們直播、裝箱運送的身影。
“一個產業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要看產品品質。”對于橋頭地瓜的火爆景象,王文克有著自己的初心,“我們始終遵循‘安全是底線、好吃是標準’的原則,在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努力把產品口感做到極致。”
“讓消費者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優質的橋頭地瓜。”王文克信心十足。
村民將打包好的地瓜裝車配送。記者 林鴻羽 攝
澄邁縣:全方位延伸產業鏈,橋頭地瓜正謀劃更宏偉的“詩和遠方”
在海南,地瓜種類繁多,但走上百姓餐桌的基本是“熟面孔”——橋頭地瓜。鮮美的口感、親民的價格令它穩坐地瓜市場“C位”。
如何引領橋頭地瓜產業可持續發展?如何塑造橋頭地瓜的品牌價值,發展新業態?成為新一輪思考的課題。
澄邁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縣農機中心主任梁智告訴記者,為了促進橋頭地瓜產業的發展,近年來,澄邁縣不僅給予了資金扶持、技術指導,還以全域旅游建設為契機,在橋頭鎮完成了五個美麗鄉村的建設,通過“互聯網+農業+旅游”的方式推動橋頭地瓜產業的發展。
在技術支持上,近年來,橋頭地瓜從選苗種苗育苗,到規模化生產管理體系建設,再到供產銷全環節產業鏈體系構建,澄邁縣出政策、供資金、引人才,大力扶持,逐步推進橋頭地瓜的標準化生產體系。
品牌建設是橋頭地瓜產業發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梁智稱,為了擴大澄邁農業品牌的知名度,除了在交通樞紐、旅游景區,大型展會等開展宣傳外,還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的作用,進行全方位的澄邁農業品牌宣傳,其中就包括橋頭地瓜這一知名品牌。
據了解,2009年澄邁縣委、縣政府提出“商標富農”戰略,“地瓜書記”王文克趁此東風,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注冊了“橋沙”商標。
2018年,“澄邁橋頭地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準注冊,橋頭地瓜身份升級,華麗轉身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邁進品牌化建設新道路。為加強品牌保護,橋頭地瓜實施“一箱一碼”,掃碼即可查詢防偽溯源信息。
“下一步要建設橋頭地瓜現代服務設施。”“地瓜書記”王文克對“小地瓜”有著“大規劃”,通過建設集橋頭地瓜物流倉儲、展銷展示的橋頭地瓜綜合交易中心,提升橋頭地瓜產品價值,促進橋頭地瓜種植業擴大規模,形成橋頭地瓜種植——物流倉儲——展銷推廣等全產業鏈。
同時,謀劃發展深加工產業,建立地瓜休閑食品生產技術車間、標準化分級加工廠、引進國內外先進生產線,進一步提高地瓜加工產業健康發展。
“以海南環島旅游公路為契機,加大旅游設備設施建設。”王文克計劃著,接下來引導農戶利用空閑房屋發展民宿、農家樂等,開發地瓜產業旅游價值。加快傳統線下生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引導企業通過發展個性化定制加工產品生產,制作旅游伴手禮,定制旅游禮盒等,推動線上線下消費高效融合。
為了進一步促進橋頭地瓜產業的發展,梁智表示,在政策上會繼續對產業進行扶持,推動橋頭地瓜產業的發展。面向國內、國外市場,建設一些網絡銷售平臺,全方位、高質量推動產業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振鄉村振興,給當地農戶、當地企業帶來更大的一些實惠。
一直以來,橋頭鎮堅持走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經營路線,做大做強、做優做特橋頭地瓜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下一步,還將深入推動地瓜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構建現代化全產業鏈體系,釋放“地瓜經濟”活力,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如今的“橋頭地瓜”暢銷全國,甚至遠銷海外,年產值達5.2億元。目前,全縣地瓜種植面積3.3萬畝,年產量5.6萬噸,其中,沙土村占80%;地瓜均價達到每斤3.5元,直接帶動村民年均收入超過12萬元。
2021年,沙土村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小地瓜迸發出大能量,“貧困村”變為“億元村”。
正值豐收時節,一壟壟地瓜藤蔓蜿蜒,郁郁蔥蔥。從一個小村莊出發,橋頭地瓜一路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走向更宏偉的“詩和遠方”。站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讀懂了鄉親們那一張張喜悅的笑臉,讀懂了鄉村振興的意義……
蹲點記: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深入一線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當前,海南全省上下正在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各部門各單位積極推進調查研究,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海南省融媒體中心把深入開展“走轉改”和大興調查研究有機結合,編委帶隊,沉到一線,聯動市縣融媒推出“蹲點記”融媒報道,通過挖掘鮮活案例、典型故事,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展現海南自貿港建設給企業和群眾帶來的真實變化。敬請關注。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