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也是堅持發揚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我們要深掘鄉土文化富礦,不斷深耕細作守正創新,為鄉村振興培育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深掘鄉土文化富礦,讓鄉土文化活水“涓流不息”。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興盛。因此,廣大黨員干部當深掘“春風浩浩詩書香”的鄉土風情,做好文物遺跡、傳說故事、民間風俗、民間技術、文學藝術等的保存與收藏。比如鳳慶縣將腰街鄉彝族香堂人傳統音樂、新華鄉苗族刺繡技藝、沃沱羅水酒制作技藝等公布為鳳慶縣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山西長治武鄉縣五村挖掘村落文化內涵,發展寫生產業,吸引美術院校和機構在此設立寫生基地,為傳統村落的發展增添活力等等。如此,打造融于生產生活、通俗易懂、生動時尚的鄉土文化,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才能真正激發鄉村文化活力。
傳承鄉土文化精髓,讓鄉土文化瑰寶“熠熠生輝”。傳統文化尤其是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我國獨特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和精神氣質,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我們要以傳承的方式,去修復和養護中華文化根基。看那獨自摸索13年,遍訪名師的90后麥稈畫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郭暢旭;再看在考古一線奮戰30年,讓文物走出國門的湖南博物館館長方勤;以及舍半生給茫茫大漠,潛心守護莫高窟的“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他們如此堅守傳承初心,躬身奉獻于文化傳承事業,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干部,我們也要立足崗位實際做鄉土文化傳承的踐行者、引領者、先行者,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新的活力。
找準鄉土文化脈絡,讓鄉土文化創新“破繭成蝶”。文化創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能”,只有找到鄉村文明與時代潮流的結合點,深入挖掘鄉村人文價值,找準“鄉土味”中的“時代味”,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在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中激發優秀鄉土文化生命活力,推動產業振興與文化振興深度融合,喚起人民群眾對優秀鄉土文化的共識與熱情,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增添“新動能”,譜寫現代鄉土文化新篇章。(劉蕊)
責任編輯:楊彥婷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